活動日期
2021/3/23(二)15:30~17:30活動地點
宜真樓201教室活動目的
了解台灣博物館在日治時期萌發的歷史背景與人類學取向,探討當前博物館與原住民社群和物件的連結活動內容
活動內容:
講者陳偉智老師介紹日治時期作為殖民地,與殖民母國之間的人類學研究關係,如何影響博物館與所藏的物件。台灣在受到日本統治後,才有一系列對於台灣原住民和漢人的人類學採集與調查,台灣的人類學調查也和日本的東京人類學會的研究方向脫不了干係,經過田代安定、伊能嘉矩、鳥居龍藏等博物學家或人類學家的調查,並將採集調查成果寄回日本本島研究,逐步建立台灣人類學的學術領域,開辦臺北帝大土俗人種學講座,並在1934年開放帝國大學標本室。1940年代隨戰爭需求,研究方向從「台灣研究」轉為「南洋研究」。
老師接著提到,當前台灣的詮釋方式也開始注重物件所屬族群的角色,如台大人類學博物館與佳平部落的祖靈柱,在不歸還物件的情況下,仍使族人持續與祖靈柱維持關係。
同學詢問當時人類學家在進行田野調查與族群研究時,是否也會受到總督府的影響?偉智老師認為人類學家在進行田野調查時會與報導人建立關係,因此也有人類學家批評總督府的理番政策,或默默將反對意見藏在田野紀錄的字裡行間,可見多少都有壓力存在。
活動歷程:
15:30~17:10老師演講
17:10~17:30提問與討論活動特色
講者提供台灣博物館在日本殖民發展的起源與過程,並連結當代博物館物件的主權問題,提醒同學注意博物館物件和展示的歷史脈絡,也提供幾項博物館既有物件與當代原住民連結的成功案例,給予同學對未來工作更多可能性與願景。
活動照片
-
同學專心聽講並於演講後提問
-
講者介紹台灣從日治時期發展人類學科與博物館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