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日期
109/10/08 09:00-12:00活動地點
TC202活動目的
藉由比較台灣在地理位置、族群等不同變項下肚兜的形制、圖案與色彩運用,來得到對於台灣傳統文化中肚兜的認識活動內容
活動內容:
透過收藏品的實際觀察、比較,從中尋找樣式、質料、圖案、色彩等差異,並進一步討論台灣傳統肚兜物件上的物質文化與歷史背景脈絡。最後從肚兜作為內層穿著的服飾,來與外層穿著的大襟衫等服飾做全套由內而外的服飾搭配,從中得到閩南與客家族群在內層與外層服飾的差異。
活動歷程:
講者介紹了文物的歷史,從何處、何人購入,以及收藏文物多年的觀察與心得。每件文物有一一擺上桌子讓同學們近距離觀察,戴著手套即可觸碰,仔細觀察文物的做工、細節、質地、尺寸。並透過按照地理區域排列的規劃來介紹,由北而南,以區域性的方式來看肚兜就可以直接比較出每個區域的特色。例如南部的肚兜剪裁較大,北部較小,桃園與新竹喜歡簡單的配色,苗栗的會受到賽夏族的影響,高雄的則是受到西拉雅族的影響,宜蘭的喜歡在肚兜上以紅線繡一個萬字的印記等。
活動特色
講者帶來的藏品品相非常多樣、廣泛,從頭飾到內衣到鞋子都有,建構了鮮明的台灣傳統服飾意象。透過親身觀察文物,我們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一百多年前的台灣人如何生活。從服裝的材質與剪裁,可以看出不同地區氣候差異的影響:北部的衫多為棉、偶有羊毛,因為冬季較寒冷;而南部的衣褲多為輕薄的棉或麻材質,以便透氣。許多細節是親身觀察比較容易注意到的,如衣襬開衩處的蟲止縫,既美觀又可防止開衩處破裂、數件藍衫與肚兜隱藏在內部的口袋、布扣背面補強用的補丁等等。本次活動對同學們來說是個寶貴的學習機會,將增進同學對這門課接下來的課程的理解。
活動照片
-
講者、授課老師與課堂同學觀看與討論肚兜物件
-
清末客家肚兜,下方的長方形擋片表示這件是給男性穿著的,整件佈滿著精細的手工刺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