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日期
110/11/18(星期四)13:30~17:30活動地點
輔仁大學文開樓 105教室活動目的
邀請學界與業界的專家蒞臨指導,針對目前國內古籍資源的數位發展與創新成果,以及新型態數位古籍資源如何協助人文學者從事學術研究,為本校師生帶來精闢的闡說。活動內容
本活動由文學院中國古籍整理學程、教育學院圖書資訊學系主辦,邀請學界與業界的專家蒞臨指導,針對目前國內古籍資源的數位發展與創新成果,以及新型態數位古籍資源如何協助人文學者從事學術研究,為本校師生帶來精闢的闡說。一、活動內容:
- 數位時代古籍資源的開發與創新 工作坊
- 日期:11.18(四)
- 時間:13:30~17:30
- 地點:文開樓LE105
- 各場次內容:
【場次一】13:30~15:30
講 題:人工智慧自動圖像標註與知識圖譜產生器的發展與數位人文應用
主講人:陳志銘館長(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場次二】15:30~17:30
講 題:數位時代學術研究∕古籍資源的開發與創新
主講人:朱小瑄董事長(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二、活動歷程:
- 【場次一】13:30~15:30人工智慧自動圖像標註與知識圖譜產生器的發展與數位人文應用
- 數位人文定義
- 未來發展
- 數位人文工具
- 平台架構
- 圖像標註與檢索理論與應用
- 知識圖譜概念與應用
- 【場次二】15:30~17:30數位時代學術研究∕古籍資源的開發與創新
- 綜觀教育學術資源
- 高教數位資源列舉
- 共享經濟學術聯盟
- 中文古籍開發創新
- 數位出版產業案例
- 數位出版價值機會
- 數位古籍實作介紹
活動特色
一、邀請學界與業界的專家蒞臨指導,針對目前國內古籍資源的數位發展與創新成果,以及新型態數位古籍資源如何協助人文學者從事學術研究,為本校師生帶來精闢的闡說。二、會後進行問卷調查:
(一)【場次一】(35人參與,31人填答問卷,填答率89%)
1.關於如何獲得活動資訊:有12人次透過課堂參與、9人次透過海報得知、13人次透過活動相關公告得知、有1人次得知原因為其他,原因為學生信箱。
2.對於今日活動最大的收穫:有19人次了解古籍整理與保存的發展情況、21人次了解科技在古籍領域的實際應用、14人次認為有與發表者做跨領域的交流與經驗分享、有1人次了解了AI在數位人文的應用與進展。
3.今日活動參與者有31人次認為參與本次活動對學習有幫助,有0人次認為沒有幫助。
4.今日活動參與者有31人次會推薦別人參與下次的活動、有0人次不會推薦。
5.對於本次活動的滿意度(滿分5分):
參與者對活動內容豐富性的滿意度平均為48分、
參與者對活動流程與安排的滿意度平均為4.45分、
參與者對服務精神與態度的滿意度平均為4.48分、
活動的整體滿意度為4.52分
6.對於今日的活動是否符合期待:有90%的參與者認為今日活動符合期待,有10%的參與者認為普通,有0%的參與者認為不符合。
7.關鍵能力評估(滿分5分):
對於此次活動能夠協助參與者提升「就業力」的同意度平均為3.97分、
對於此次活動能夠協助參與者提升「跨域力」的同意度平均為4.32分。
8.參與者對於今日活動的建議與回饋:
(1)蠻可惜講師沒有將內容完整報告完。
(2)很棒。
(3)老師講得很好,也能了解這次的演講。
(4)希望有更多實務展示,不單純是系統。
(5)老師講解的很詳細,讓我能夠容易理解。
9.參與者心得:
(1)在日常生活與學術研究上,數位化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我一直沒有被它和古籍研究做過了聯想,這兩個領域給我的感覺就像文科和理科,是沒什麼關連的。透過這次演講,我明白到數位工具在人文研究上的重要性。有了數位工具,學者閱讀文本的時間能夠大幅下降,此外,亦期望能做到更高階的圖像檢索,甚至做到圖像的場景與主題分析。這些功能能提升人文研究的效率,甚至透過大數據分析等方式發掘在非數位時代無法發現的現象。由此可見,要讓人文研究更上一層樓,數位工具與數位工具的研發是必不可少的。
(2)講者介紹的自動圖像標註系統,我覺得很有趣,之前沒想過要透過電腦、人工智慧將一幅畫內的各種物件辨識出來,雖說不是非常完善的辨識,但今天看到的也讓我感到很新奇,且Q&A時間講者解釋是透過python來執行辨識,剛好現在我有修系上python課程,今天得知原來這麼細膩的作業是這樣完成的,覺得很驚奇也很收穫良多。
(3)對於我們現在這一代,找資料已經習慣上網搜尋,在大學後則是習慣在資料庫裡找不同研究類型的資料,而不像過往,跑圖書館找尋紙本資料,今日聽了演講才發現數位科技在平日裡對我們早已佔據了協助研究的一大部分,在演講中講述了數位人文的原理,與在未來可能發展的情形與技術。後面介紹了多個目前在數位科技上正在努力的研究方向,如目前已出現的圖片搜索技術,以及如何透過大數據,將圖片內的各式屬性進行分類與辨識。文字可以透過找尋相關關鍵字來查詢,但是對於圖片這塊發展應該還在努力中。
(4)擁有一個網路平台的數位資料庫,在現在生活上已經是處處可見的東西了,即使在學術界也是一樣,利用科技修復與保存之資料庫平台,可以將數位人文、數位典藏、數位素養等領域推廣的更多更廣,促進學術圈之知識進步及發展。
(5)透過這次講座,讓我知道更多有關數位人文在現今社會上的優勢,也知道數位人文能夠精準地看到用肉眼都看不到的東西,而且也不用到圖書館借那麼多本書冊,用網路就可以吸收到很多資料,也方便查詢。也謝謝老師把數位人文領域講解的很詳細,很容易就能理解。
(二)【場次二】(65人參與,52人填答問卷,填答率80%)
1.關於如何獲得活動資訊:有38人次透過課堂參與、7人次透過海報得知、15人次透過活動相關公告得知。
2.對於今日活動最大的收穫:有46人次了解古籍整理與保存的發展情況、41人次了解科技在古籍領域的實際應用、24人次認為有與發表者做跨領域的交流與經驗分享。
3.今日活動參與者有51人次認為參與本次活動對學習有幫助,有1人次認為沒有幫助。
4.今日活動參與者有47人次會推薦別人參與下次的活動、有5人次不會推薦。
5.對於本次活動的滿意度(滿分5分):
參與者對活動內容豐富性的滿意度平均為35分、
參與者對活動流程與安排的滿意度平均為4.27分、
參與者對服務精神與態度的滿意度平均為4.40分、
活動的整體滿意度為4.40分。
6.對於今日的活動是否符合期待:有85%的參與者認為今日活動符合期待,有13%的參與者認為普通,有1%的參與者認為不符合。
7.關鍵能力評估(滿分5分):
對於此次活動能夠協助參與者提升「就業力」的同意度平均為3.98分、
對於此次活動能夠協助參與者提升「跨域力」的同意度平均為4.15分。
8.參與者對於今日活動的建議與回饋:
(1)大部分的數據分析都挺無趣的,沒有什麼特別的記憶點,太枯燥乏味。希望多點互動、簡報可以更活化一點。
(2)很好,以後這種演講請多來一點!!!
(3)很有趣。
(4)很棒。
(5)位置太少,應在較大的空間舉行。
(6)位子有點少,演講內容豐富且詳細,獲益良多。
(7)我覺得有許多經驗分享和案例很好,希望可以增加如何有效分類這些古籍的方法。
9.參與者心得:
(1)聽到很多以前沒有了解的資料,也認識不同單位負責的專業領域,也有專家學者的成果與致力方面。其對歷史文獻和古籍整理有莫大貢獻,且也與國際各地的機構、學術單位合作,使古籍能以不同、較科技化的角度見於今日;不僅對歷史方面有很多的幫助,在文化傳承和保存也有實質的成效。而於現在的科技社會,要如何兼顧閱讀便利和實體文物的維護是至關重要的。
(2)這次的講者準備了很多詳細的資料,不論是國內大學、小學的館藏量,又或者是電子資料庫都介紹的非常詳細,講師也分享了工作上到國外出差的經驗,分享了講師公司所做的成果,微縮捲底片等,非常豐富的講座。
(3)身為一位學生,對於電子學習平台發展快速十分有感觸,無論是電子書的普及還是自疫情後被廣泛使用的線上教學平台,同樣身為歷史系的學生,我也十分認同朱董事長提到的e考據概念,過往難以接觸的古籍實現電子化後能更廣為人知並被用於研究,對於歷史學的進度是很可觀的。
(4)古籍數位化,單聽字面上似乎沒太困難,但在聽完今天的演講,才意識到除河谷及載體脆弱外,在古籍的收集也具不低的挑戰,接著還要處理以億為單位的文字量,整件古籍數位化的各階段,都需投入大量付出才能完成。而數位出版的價值與下述項目具極大關係:內容品質/內容數量;上架速度/新舊;平台功能/存取時間;價格比較/競品比較。因此數位新機十分可觀,不過其也具備了許多專業才能達成。特別是後疫情時代的生存,更該細細思量如何將數位出版迎合時代的環境。
(5)雖然以前就知道一些電子資源資料庫,但這次演講介紹的資料庫仍有一些沒有使用過,可見台灣的數位化技術和資源發展得很蓬勃,且數位出版供應商各自有提供不同領域或種類的資源,可以感受到在數位發展上有許多人在貢獻心力。而大數據在古籍資料庫的運用,我認為是一個很棒的運用,對於研究人員來說有很大的幫助,對於民眾來說也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工具,顯示出文字雲和圖形化的趨勢。
活動照片
-
李正吉主任到場致歡迎詞
-
李正吉主任、張璉老師、陳冠至老師與講者們合影
-
陳志銘館長操作並講解系統中
-
現場參與者向講者提問
-
朱小瑄董事長演講中
-
學生專心聽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