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日期
2024/11/19 12:00-13:30活動地點
淨心堂一樓大廳活動目的
本次講座邀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陳文學副教授,透過自身經驗,分享服務學習的三種操作模式:社區模式、機構模式與議題模式。期待本校教師能夠在服務學習的教學法架構下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實踐方式,成為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的重要角色與推手。活動內容
活動內容:
陳文學老師以過去十年,在科技部與教育部的支持,藉由行動設計與課程導入,讓師生參與在地公共議題的推動。老師從自身在食物銀行等實踐經驗,回歸最根本個案需求,主動了解需求再提供物資,從實務工作者、教育者的身分,分享服務學習的三種操作模式:社區模式、機構模式與議題模式。
活動歷程:
12:00 |
報到、領餐 |
12:15 |
開場 |
12:20 |
講座開始-陳文學副教授 |
13:20 |
Q & A |
13:25 |
閉幕/填寫講座回饋單 |
活動特色
陳文學老師分享過去執行科技部與教育部計畫,藉由計畫支持參與在地公共議題推動實踐,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發掘在地的公共問題,而暨大辦學長期目標其一「平衡區域發展」,旨大學發揮能力,強化在地連結。落實其目標與計劃,老師蹲點在地發現在地的問題,並且從閒置空間盤點協力合作據點,進而於2014年與眉溪部落開會,設置暨大眉溪協作據點,其研究目的從公共行政出發,了解真正的決策過程。從中也結合課程,組成教師社群,將實作場域當成「每年都在改版的教科書」,透過參訪、服務學習教學理念的導入,串起教師對在地有興趣,就經驗一個場域大多5-6門課最為合適。
過去老師擔任教育部USR推動中心綜合業務組組長,在分享服務學習的基本概念前提及有人誤解服務學習為勞作教育,也有人認為不要用服務學習去做USR計畫,但他認為理想的服務學習是可以銜接USR計畫。在講座中也與參與者分享引用的文獻帶會與會者了解服務學習概念。
在老師的經驗中認為服務學習其實不容易做,因為需要接觸真實的世界,動態性很大,但也因為這樣可以帶著學生應對動態,面對衝突,透過有意義的實作、結構性反思,對於教學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介面及方式,也達到教學相長。接著也分享他在暨大做服務學習的三種模式:社區模式、機構模式、議題模式。
後續也激發老師自主經營的機構—烏溪線食物銀行,此方案為機構模式執行服務學習方案。服務宗旨為「尊嚴服務、夠用就好」,透過個別化的物資提供,並以組織夠用即可,多餘的可提供給其他中小型組織。行動前的資料分析GIS ,了解服務需求,在管理流程中,結合結合大學課程(圖為課程導入說明(服務學習、CSR與USR),擴大社會人力資源的參與,在106-107年烏溪站個案來源網絡有33個單位。後續也建立建構物資共享平台,實踐夠用就好,減少倉儲,讓愛能流動,讓善能循環。
老師也提醒在場教師在服務學習過程中需要留意避免與教學立場無關的事情(如政治干擾),最後並以一句話鼓勵參與者
「場域是活的,人事物不停地更迭,若能讓課程跟場域作緊密連結,場域就是每年都在改版的教科書,而場域中學生的眼睛也是深化教師對場域理解的眼睛。」改版者就是自己,邀請老師經營一個場域。協調才是常態!
以下擷取自講座回饋單,聽者在講座結束後的感想:
「服務學習需要熱忱參與 自身參與」
「更能深刻了解服務學習的內涵」
「起心動念,深入合作對象觀察、融入建立機制、老師的角色、原則及注意事項有哪些。非常精彩!」
「真實世界社區關係的建立」
活動照片
-
陳文學老師與卓妙如老師交流
-
老師分享服務學習的課程實踐
-
與會者回饋及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