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學生起飛

Line@❤適性揚才

藝術療育《身、心、靈》健康福祉提升行動方案-學院啟動療育專業課程進階改造計畫成果亮點

發佈日期:2024-12-18 16:22:34

年度

113

內容

本計畫以實作為核心,整合藝術與文創學程、音樂系及景觀設計學系的教學資源,結合社區與醫療跨域合作,著重療育花園建置、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對特殊需求族群的照顧,實踐藝術療育自助與助人的目標。

課程設計及目標

課程涵蓋創意美學、景觀植物學、音樂即興技巧等,聚焦理論與實務結合,提供校園及社區實作場域,目標如下:

1.提升師生對藝術療育理論與實務的掌握。
2.改善校園及社區環境的美感與療育功能。
3.激發學生行動力與創造力,促進校地與業界合作。

執行策略與課程設計

一、 創意美學與社區設計核心課程
課程以藝術創作為媒介,促進參與者情感療癒及內在力量重建。

1.與台北市婦女中途之家合作,運用自我敘事與藝術創作,幫助學員重新審視人生軌跡,釋放情感並重建自我認同。
2.與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合作,透過拼貼藝術具象化學員情感,提供心靈釋放的契機,並促進團體間的情感共鳴。
3.關懷松山家商特教班學生,以禪繞畫為表達工具,協助其探索個人認同及未來職涯方向,促進自我對話與內在成長。

二、景觀設計暨健康地景核心課程
課程著重療育景觀設計及校內外參訪,增進學生專業能力。

1.進行校園植物普查及療育花園設計,讓學生從理論中學習植物配置與應用。
2.參訪台北植物園及苗圃生產線,了解植物栽培技術及市場運作邏輯,深化對景觀設計的實務認識。
3.在田尾地區進行原生香草植物應用教學,提升學生對植物療育價值的系統化理解。

三、 景觀植物學與植栽設計核心課程
課程強調實務操作,涵蓋療育庭園設計、植栽選種及維護管理,促進產學結合。

1.大一課程聚焦植栽選種,學生選擇具美學價值及市場需求的草花與灌木,強化理論與實務銜接。
2.大二課程著重庭園設計,學生完成設計並實際施工,體驗景觀設計工作流程,增強成就感。
3.大三課程進行景觀工程實務操作,包括整地、篩土及植栽,幫助學生熟悉工作型態與產業需求。
4.文創學程學生參與庭園設計,將創意以圖示呈現,促進跨領域學習合作。

四、音樂即興技巧實務課程
課程融合創新教學,強化學生即興創作與臨床應用能力。

1.結合AI音樂生成技術,讓學生學習操作AI軟體並應用於音樂治療,提升其創新科技運用能力。
2.在Drum Circle工作坊中,學生體驗即興創作與團體合作,加深節奏理解及帶領能力。
3.透過Nordoff-Robbins音樂治療法實務演練,學生掌握即興反應技巧,並學習激發服務對象的創造力。

整體架構與意義

計畫以跨領域整合為基礎,結合理論教學與實作訓練,提升學生在藝術療育中的專業能力。課程設計不僅注重學生的學術與技能成長,亦深化對社會福祉與環境永續的貢獻。

成果

本計畫聚焦於將藝術療育應用於教育與社會實踐,通過跨領域的課程設計與社區合作,展現結合理論與實務的顯著成效,在整體執行過程中,學生不僅習得專業技能,還在實際應用中展現創意思維與行動力,並為服務對象帶來身心靈的正向轉變。

在創意美學與社區設計課程中,學生透過藝術創作引導參與者釋放情感,重新探索自我,透過深度參與幫助學生體會到藝術不僅僅是一種創作媒介,更是促進心理療癒與重建自我認知的重要工具;在與不同社區團體合作的過程中,學生了解到社會各階層的需求與挑戰,進一步激發其社會責任感,透過自我敘事的藝術活動,學員逐步建立起面對未來的信心,而這種過程也成為學生學習情感支持與團體互動的重要經驗。



景觀設計與健康地景課程則強調理論與實務並行的價值,學生在療育花園的規劃與建置中,不僅完成了從概念到成果的實際操作,還積累了與業界接軌的寶貴經驗,這些實踐讓學生在場地分析、植物選擇及景觀功能設計等方面更具系統性的理解,同時,透過校外參訪,學生能親身觀察植物栽培的市場運作模式,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田尾地區的學習活動為例,讓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自然資源應用的認識,對將本地特色融入設計產生更深入的體會,上述經驗顯示,透過實務場景的參與,學生不僅能提升專業技能,也能強化在面對實際挑戰時的創新與應變能力。



景觀植物學與植栽設計課程的實務成果集中體現在學生對植栽規劃的掌握及跨領域合作的參與上,療育庭園的設計與實作,讓學生從植物選種到植栽完成,全面體驗景觀產業的工作流程,使創意設計不僅被成功運用於校園及社區改造,也帶來可見的美學提升和實用價值,並引進至文創學程課程中,學生跨越專業界限,參與了植栽設計,促進了多元觀點的激盪與學習效果的提升,使學生在就業前便已能熟悉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這為其職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音樂即興技巧課程在培養學生臨場應變能力及創意思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課程的創新教學模式,使學生能以更靈活的方式將音樂科技運用於療育實務中,特別是AI音樂生成技術的引入,不僅拓展了學生在音樂治療領域的應用視野,更讓他們熟悉如何結合科技工具增強治療效果,通過Drum Circle的實作練習,學生對音樂互動的理解更為深入,而Nordoff-Robbins音樂治療法的臨床演練則進一步強化了他們的即興創作能力,在課程安排下,學生不僅習得具體技能,也體會到音樂作為溝通與療育媒介的力量。



本計畫成功整合了藝術、音樂及景觀設計三大領域的資源,實現了學生專業能力提升與社會價值創造的雙重目標,學生透過課程中提供的實作機會,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真實情境,不僅提升了跨領域的專業技能,亦深化了對服務對象需求的理解,不僅讓學生對職涯規劃更具信心,也為社會健康福祉與環境永續發展帶來了深遠影響,未來,計畫將繼續拓展至更多社群與場域,並進一步強化跨領域合作,實現藝術療育的更大應用潛力與社會影響力。

亮點

以創新與跨域為核心,將藝術療育融入教育、社區和產業,展現出多元且實用的價值,突破傳統課程的侷限,整合藝術、音樂與景觀設計三大領域,打造出既具創造力又重視實作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不僅學習專業,更習得從多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未來發展鋪設堅實基礎。

亮點之一是與社區的深度合作,計畫將課堂成果直接投入地方,與校方、台北市婦女中途之家、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等機構攜手合作,讓藝術療育成為情感修復與內在重建的重要力量,同時,學生在參與中深入感受到專業知識如何改變個人和群體的生活,這種課堂與社會的緊密連結,賦予教育更深遠的意義。

另一大亮點是創新科技的應用,特別是在音樂療育中引入AI音樂生成技術,不僅為音樂治療開闢了新可能,也讓學生體驗了如何利用科技實現更大價值;療育花園的設計與建置則以實際成果彰顯環境療育的魅力,從植物配置到功能設計,無不體現美感與實用並重的哲學,為校園與社區注入新生命力。

不僅在教育與實作間搭建橋樑,更成功將藝術療育拓展為服務社會的實踐典範,它以創意啟發、以行動落實,為學生、社群及整體社會帶來無限可能,成為藝術療育發展的生動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