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學生起飛

Line@❤適性揚才

台灣傳統服飾與文化

發佈日期:2024-12-13 11:24:17

活動日期

活動日期:2024/10/14 時間:9:00-12:00

活動地點

織品服裝學院朝橒僂202教室

活動目的

透過物件認識台灣傳統服飾的分佈與細節,對於未來台灣服飾傳承的永續性提供了基礎的知識體系

活動內容

活動內容:

本次講座邀請陳達明老師到課堂分享漢人服飾,讓學生藉客家、閩南服飾、飾品等珍貴藏品認識漢人文化,並了解台灣早期穿衣歷史。

 

活動歷程:

陳老師先簡要介紹了台灣傳統服飾中主要的閩南與客家差異,然後依照地理區域的分佈,分別拿出不同區域的閩南與客家服飾來展示。並透過近距離觀看物件來仔細觀察細節,藉由細節的討論,讓同學們認識到更多傳統服飾的設計、使用與脈絡。

活動特色

課程一開始,陳達明老師將一件藍色服飾攤開在桌面上,因是近百年藏品所以每位同學都帶著手套,避免人體油脂破壞布品。老師解釋客家服飾多為藍、黑色,領口及袖口上的繡花樣較閩南服飾少,這與客家人的民族風情有關。另外,隨著世代流行風格變化,起初利於收納的寬大袖口漸變為合身的小袖口,此轉變代表接近民國時期。

  課程中段,達明老師分享了約十二件客家人與閩南人的肚兜。從中我學到了從肚兜樣式判斷所屬族群。例如:北部客家肚兜外觀呈梨形狀,而南部客家為扇形。客家肚兜喜好刺繡花樣佈滿整件肚兜、不留白;相反,閩南肚兜喜留白,愛好萬字、龍鳳繡樣,繡線多為籃紫線。刺繡手法種類繁多,包含平針、鎖繡、數紗繡、打籽繡、刺針繡等技藝高超的手法。各式各樣的繡花圖紋帶有祝福寓意,如:吉祥如意,也含有身分認同,如:喜拉雅族的鳥紋(當時有族群貿易、融合等現象)。

  課程結束前,同學們欲罷不能的請老師再多介紹物件,達明老師最後拿出了早期兒童戴在脖子防口水滴濺的「圍涎」。讓同學嘆為觀止的是,雖是一件小小兒童專用的圍涎,上面的繡樣卻一點也不馬虎,反而更精緻,非常好奇也敬佩早期手工縫製各類服飾的女性如何做到。

  這一堂課讓我們收穫良多,直至下課仍有同學跑來問老師相關問題,同學們都在這堂課收穫良多,同時也因這堂課更了解台灣本土的服裝歷史了。

活動照片

  • 1

  • 2